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: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与寿命的相对长短,其实有着奇妙的关联。有的人一生都在忙碌奔波,劳动时间占据了生命的绝大部分,累得筋疲力尽;而另一些人,却能在较早的时候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,享受悠闲的时光。这种看似简单的劳动时间与寿命的比例关系,实则暗藏玄机。而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时,就会接触到一个重要的概念——劳寿比。
一、劳寿比:养老金融的定海神针
劳寿比,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概念,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。它的公式并不复杂:劳寿比 = 劳动时间 ÷ 寿命 × 100%。要真正理解它,我们需要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,从自然界一路看到人类社会。
二、从远古到现代:劳寿比的演变
(一)远古非哺乳动物:劳动与生命的重合
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,从43亿年前到2亿年前,远古非哺乳动物曾是地球的主宰。它们的生活简单而直接,从出生开始就得自己找吃找喝,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秒。劳动时间和寿命完全重合,劳寿比自然就是100%。像那些小昆虫、小鱼、小虾,它们都是“活到老、干到老”的典型代表,个个都是劳模。
(二)哺乳动物的登场:哺乳期的出现
哺乳动物有一个显著的特征——哺乳期,一般是3-6个月。在这期间,幼崽靠父母养育,等能够独立后,才开始自己的生存之旅,一直到生命结束。由于哺乳期的存在,哺乳动物的劳动时间稍短于寿命,劳寿比也就略低于100%。
(三)原始人类:漫长的进化与劳动
从距今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开始,一路进化到1万年前,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。原始人类虽然哺乳期稍长,但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,几乎没有什么剩余产品,所以他们也得一辈子干活,一直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天。他们的劳寿比和哺乳动物其实也差不了多少。
(四)传统农耕社会:儒家思想与劳动的改变
传统农耕社会,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热闹非凡。最终,儒家思想脱颖而出,成为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。儒家重视教育,孔子提出了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,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激励,人们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,参加劳动的时间也就相应推迟了。传统社会的孩子,一般要到七八岁才能参与劳动,当然,这还不算那些为了考取功名而十年寒窗的职业宅男们。
与此同时,儒家倡导孝道,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孝道,“养儿防老”不仅意味着生活照顾和情感连接,更是实质上变成了中国人最早的养老保险。这就意味着,人老了以后,多少能享点清福,不用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了。比如某人7岁开始干活,预期寿命40岁,最后一年纯休息,那么他的劳寿比就是 (39÷40)×100% = 97.5%。
(五)工业革命:劳动时间的缩短与退休制度的诞生
18世纪,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,把世界卷入了全新的赛道。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,生产率大幅提升。此时,如果想要操作那些高级机器,就需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,所以年轻人上学的时间更长,一般要到20多岁才能开始工作。
1889年,统一德国的普鲁士首相推出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,退休制度诞生。人们到了一定年龄就能退休养老,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。再加上医学的发展,人类寿命不断延长,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劳寿比自然就进一步降低了。比如小强,20岁工作,60岁退休,预期寿命80岁,他的劳寿比就是 (40÷80)×100% = 50%。这意味着他只需要用50%的时间投入劳动,就能获得一生所需的全部收入,这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。
(六)科技发展:AI助力劳动生产率的飞跃
今天,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。特别是AI技术,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emis Hassabis研究的AlphaFold,成功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难题,开启了人类长寿的新纪元。虽然这波应用已经很厉害了,但AI的能力远不止于此。
于是,随着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升,劳动时间也在进一步减少。比如刚子,25岁工作,60岁退休,预期寿命100岁,他的劳寿比就是 (35÷100)×100% = 35%。换言之,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享受生活,而不是为生活奔波。与此同时,在AI的加持下,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,他的扩展劳寿比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在100%,甚至不降反升都有可能。也就是说,生活质量比之前更好,干得更少,过得更好。
三、养老之路:挑战与希望并存
当然,通往健康百岁、养老无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社保缴费制度。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,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要供养越来越多的老人。如何让养老资源这个雪球越滚越大,而不是逐渐消融,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。
此外,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虽然能给我们的身体“逆天改命”,但高昂的价格又注定了大部分人只能望药兴叹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既不是封神榜中的大仙,也不是漫威里的英雄,没有移山填海的本领去改变某些大的趋势。但我们却可以像《功夫熊猫》里的阿宝一样,虽然起初毫无基础,也曾被师傅和同门质疑,但他始终怀揣梦想,刻苦修炼,最终打败情敌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去改变世界,他改变的只是自己,也因此让自己拥抱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在养老这条道路上,若我们都能持续学习,不断精进,乐于劳动,终身劳动,以劳动为荣,我们便将养老金融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虽然表面上好像又回到了原始社会的“活到老、干到老”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返璞归真呢?